⑸生產的服務如原材料、外購件和工具的供應、運輸、保管等。
現狀分析
我國機械制造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正開始啟動,并已顯示出一定效果,但其應用規模、范圍、深度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為了使我國機械企業盡快實現產業與產品的調整和升級換代,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必須加快和加大實施企業信息化的力度,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行業信息化現狀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根據對166家機械制造企業調查統計結果、我國機械制造業的特點以及國外機械企業信息化發展情況對我國機械制造業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如下分析:CAD應用基本普及重點骨干企業的70%已應用CAD技術;“九五”期間50家示范企業的CAD應用普及率已達93%,主導產品CAD的出圖率達98%。但CAD應用的深度仍有很大局限,相當一部分企業停留在出圖上,三維CAD、CAD/CAM、仿真設計等應用很少;被調查的166個企業中進行結構優化計算的只占16%,進行仿真設計的只占6%。
管理信息化取得一定進展行業內多數企業在單項業務方面已實現了計算機管理,如辦公、財務、人事、庫存等都建立了自己的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相當一部分企業已開始應用MRPII/ERP軟件。被調查的166家企業中有63家已經應用,其中用于財務成本管理的占23%,供銷管理占17%,庫存管理占17%,生產管理占15%,決策支持占4%。
應用MRPⅡ/ERP較成功的企業,取得明顯的效益,如采購周期可縮短60%,庫存資金占用減少了25%,成本核算工作效率提高了50余倍等。但從制造企業整體情況看,MRPⅡ/ERP的應用還不廣泛,即便已開始應用,與現代企業管理模式還有脫節,成功率還不夠高。
CIMS應用在部分企業取得成效在全國201家CIMS應用示范工程企業中,機械企業約占1/5;應用CIMS比較成功的企業,綜合競爭力明顯提高,從50多家已驗收的企業看,新產品開發周期縮短了1/3至1/2,庫存占用資金壓縮了20%,產值提高了50%~100%,管理人員減少了1/5~1/3,產品的生產周期縮短了20%~50%。
生產管理與過程控制自動化程度有所提高柔性生產線,自動化生產線,自動檢測線,現代物流系統及立體倉庫等制造過程自動化,在基礎條件好的企業已有一定的應用,提高了企業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和快速響應能力。但投入產出比不理想,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機械制造企業在實施信息化中存在的問題
企業信息化的面不夠廣、水平不夠高大部分機械企業實施信息化比較成功的是CAD應用,但尚處于“甩圖板”的階段。使用基于三維產品模型的CAD/CAM技術的企業還不多,且剛起步,實現了CAD/CAPP/CAM一體化應用的企業更少。與CAD的成功應用相比,計算機輔助管理更是相對落后,雖在財務、人事等單項管理中已有應用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成功實現MRPⅡ/ERP的企業為數很少,離企業實現內外信息集成還有相當距離。
實施企業信息化的效益還不夠明顯盡管不少企業通過實施信息化取得了可觀的效益,但總體上,與所投入的資金、人力、物力相比,收效不夠大。有的企業在實施信息化過程中,缺乏信息化整體的需求分析和可行性研究,信息技術的應用沒有與業務流程優化組合,也沒有使企業的生產管理模式相適應,因此企業信息化的綜合效果不佳。
對實施信息化的長期性、復雜性認識不足有些企業對實施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長期性、復雜性思想準備不足,信息化工程計劃性不強,投入的人力、財力、物力不連續,往往出現有頭無尾現象。信息化環境不夠成熟我國社會信息化的總體水平還很低,很多基礎設施與規范不完善,也影響到企業信息化的發展。比如信息資源開發重復,信息渠道不暢,共享程度低。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能促進制造業快速發展的、有一定規模的設計與制造軟件、管理軟件與優化軟件、軟件工具集以及集成應用平臺。自主開發的CAD/CAM/CAPP/CAE、PDM、ERP、APC、RTO、MES等軟件的成熟度還有待提高,在市場上占有的份額還不到15%。促進企業信息化的有關政策針對性不強,支持力度不夠,未能真正起到積極引導企業實施信息化的作用。
機械制造行業信息化建議
由于機械制造業專業行業多、生產模式多,企業規模大小不等,經營管理水平不齊,企業實施信息化的基礎條件也不相同,解決的問題也不一樣。因此,實施信息化必須從企業實際需求出發確定信息化的范圍、內容、進度。推進機械企業信息化工作應該堅持:政府推動、市場導向、企業主體、分類指導的方針,遵循工程、集成、共享、效益的原則,緊密結合企業實際,結合企業業務重組和企業生產模式的轉變,結合機械工業產業結構調整。
企業在實施信息化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工程原則企業信息化涉及企業內外的方方面面,本身就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在實施中應按照工程的原則實施,明確目標和需求、確定實施內容和實施方式、制定實施計劃和進度,從解決企業的生產經營瓶頸問題入手,講究實效,采用既先進又成熟的技術。集成原則企業信息化包含多項信息技術,牽涉企業的各個業務領域,往往由多個子系統組成。如CAD、CAPP、CAM、MIS、FMS、PDM等系統,只有將這些系統集成,優化配置,協同工作,才能發揮企業信息系統的整體優勢。由于一個企業里包括有各種不同的應用系統,有些系統自動化程度不高,需要人來介入,有些功能甚至完全由人工完成,因此這里所說的集成包括自動化系統、半自動化系統及人的集成。
共享原則信息化的目的在于提高企業的整體效益,取決于企業各種功能的協調應用。而信息資源的共享則是企業各種功能協調的保證,只有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才能實現企業的快速經營決策,提高競爭能力。
發展特征
一、地位基礎化
發達國家重視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不僅在本國工業中所占比重、積累、就業、貢獻均占前列,更在于裝備制造業為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和生產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是現代化經濟不可缺少的戰略性產業,即使是邁進“信息化社會”的工業化國家,也無不高度重視機械制造業的發展。
二、經濟規模化
全球化的規模生產已經成為各大跨國公司發展的主流。在不斷聯合重組,擴張競爭實力的同時,各大企業業紛紛加強對其主干業務的投資與研發,不斷提高系統成套能力和個性化,多樣化市場適應能力。
三、發展極不平衡 區域色彩濃重
以2003年為例,銷售額名列世界前500位的企業幾乎來自北美洲、亞洲、歐洲,所占比例高達99%,顯示了三大洲在世界機械工業發展中無與倫比的統治地位。
四、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生產方式和管理模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發達國家加大了產業轉移的力度,機械產品中附加值低的產品被安排到市場潛在需求發展中國家生產:為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各大生產商紛紛采取專業化生產,“單品種,大批量”已成為很多500強企業生產方式的新特色;同時以生產者為主導的生產方式逐步向以消費者為主導的定制生產方式轉變。服務的個性化成為競爭成敗的重要因素。
五、機械制造業全球化的方式發生了新變化
傳統的全球化方式有兩種:一是以母國為生產基地,將產品銷往其他國家;二是在海外投資建立生產制造基地,在國外制造產品,銷售到東道國或其他國家。其特點是:自己擁有制造設施與技術,產品完全由自己制造;在資源的利用上,僅限于利用東道國的原材料、人員或資金等。
隨著信息技術革命,管理思想與方法的根本性變化,企業組織形式也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發生在跨國公司,并將成為新型全球化方式而發展下去。這種變化的主要特征是:廣泛利用別國的生產設施與技術力量。在自己可以不擁有生產設施與制造技術所有權的情況,制造出最終產品,并進行全球銷售。機械制造業公司在全球范圍建立零部件的加工網絡,自己負責產品的總裝與營銷。原材料調配、零部件采購全球化已成為世界機械制造工業的發展趨勢。
六、機械制造業的跨國并購加劇
現代并購不再一味的強調對抗競爭,強強聯合成立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主要手段。這時機械制造業全球化過程中大公司謀求生存發展的一大特點。而且趨飽和的市場。日漸激烈的市場競爭。投資建廠的風險增大,也使得更多企業開始采用聯合并購的手段。在建廠的前提下,優化企業產品結構,以達到提高生產能力、擴大市場份額,獲取規模效益的目的。以高技術為內涵的行業來自技術創新的威脅,使跨國公司走上了聯合之路,以形成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機械制造業大企業間的戰略并購,導致了機械工業資源的重新配置。使得世界機械工業的競爭格局出現了協作型的局面。
七、產品高技術化
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對機械制造業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的各國和地區,特別是發達國家更重視發展機械制造業,充分體現了機械制造業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化在推動整個社會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中不可替代的基礎作用。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起到了推動、提升和改造的作用。信息裝備技術、工業自動化技術、數控加工技術、機器人技術、先進的發電和輸配電技術、電力電子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新型生物、環保裝備技術等當代高新技術成果開始廣泛應用于機械工業,其高新技術含量已成為市場競爭取勝的關鍵。
熱電偶:裝配式熱電偶、鎧裝式熱電偶、手持式熱電偶、銅鋁水測溫熱電偶、垃圾焚燒熱電偶、表面熱電偶、鉑銠(高溫貴金屬)熱電偶、隔爆熱電偶、壓簧式固定熱電偶、耐磨熱電偶、耐磨切斷熱電偶、耐磨阻漏熱電偶、耐腐熱電偶、高溫防腐熱電偶、防爆熱電偶、多點熱電偶、多點隔爆熱電偶、特殊熱電偶、微型熱電偶、微細鎧裝熱電偶、直角彎頭熱電偶、爐管刀刃熱電偶、吹氣熱電偶、拱頂熱電偶、電站熱電偶、熱套熱電偶、爐頂熱電偶、爐壁熱電偶、軸承熱電偶、石油化工熱電偶、高溫高壓熱電偶、電機熱電偶、裂解爐專用熱電偶、高溫鹽浴爐熱電偶、真空爐專用熱電偶、帶溫度變送器熱電偶等;
本公司將以優質的產品、優惠的價格、優良的服務積極參與市場競爭,上海自動化儀表三廠竭誠與各界朋友,新老客戶誠信合作,為廣大客戶提供滿意的產品和服務!我們將致力于振興民族工業,愿與廣大用戶在工業自動化控制領域中攜手共進、共創輝煌。